多措并举,建立多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

发布时间:2021-06-15阅读次数:2895

    中国矿业大学以培养宽基础、强能力、高素质的时代英才为己任,秉承百年积淀的“好学力行、求是创新、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”校园精神,通过对标世界一流大学,以构建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目标,采用大类招生,实行分层次培养,实施孙越崎拔尖人才、卓越工程师、国际交流三大计划,打造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。

按学院、大类培养模式。学校全部实施按学院/专业大类招生,按照“宽基础”的人才培养目标,学生在12年内完成大类培养的平台课程学习后,根据兴趣和专业准入条件进入具体专业学习。按学院/大类培养优化了课程体系,打通通识基础课程、整合学科基础课程、增加专业导论课程等构建同一学院/专业大类平台课程。通识基础课程创新数学、英语、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;英语教学实施雅思、托福等社会考试与校内水平考试作为目标课程;大学体育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;学科专业课程推进双语/全英文课程教学,打造宽基础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。实行科教协同育人举措,学校优质的科研资源与本科教育相结合,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的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,拓宽学生视野、扩充知识结构,增强创新能力培养。

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。2008年学校成立孙越崎学院,作为本硕(博)一体化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学院。每年从录取到我校国家重点(优势)学科相关专业(类)(包括矿业类、安全类、土木类、电气类、机械类、化工类、地质类、测绘类)的新生中,择优选拔优秀学生,培养基础宽厚、国际视野宽阔的学术精英人才。本科阶段34年全面实行导师制,实施3+3本硕、3+2+3本硕博培养,课程学习完全学分制、学科交叉与小班化的教学模式;通识教育中强化数理基础、专业教育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、提前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。100%学生具有校院资助国际名校访学资格。

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。根据工程教育的特色和要求,以学研协同育人机制,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”的通用基础标准、行业专业标准、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构建课程体系,培养创新能力强、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。学校现有1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项目,与全国94家国有大型企业签约实施卓越计划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组织教学活动,突出实践、强化创新,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,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
开拓国际化培养模式。学校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达到30%以上,实行本科双语/全英语课程教学。聘用外籍教师,专门教授英语口语和专业课程,所有本科生口语均有外教指导。学生可自主申请国外高校3-6个月课程学习,国外高校课程全部通过后,申请置换国内相应学期课程学分。学生还可申请参与每年暑期的海外实习计划。学校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采取“国内外分阶段联合培养”方式,合作的国外高校包括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、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、英国诺丁汉大学、美国肯塔基大学、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、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。

转专业开放式申请模式。普通类学生有两次跨学院、专业大类之间转专业机会,学校降低申请转专业的限制条件,提高学生选择专业自主权,尊重学生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,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,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。

辅修课程开放式学习模式。培养复合型人才,学校各专业确定2530学分的专业主要课程作为辅修专业课组,接收其他专业的学生辅修,这种跨学科门类的兼修,满足了学生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学习要求。学生自第二学年起,可申请辅修专业课程学习,获得要求学分后,学校发予辅修证书。